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烏鴉幫了誰的忙?──升學討論會檢討

作者:DUST

一晚回到家,身心疲憊,來自昨天的睡眠不足,也來自自己活動時沒有把東西講完整,忘東忘西;今天烏鴉邦第一場活動不完美地落幕了,活動後幾位成員留下來吃飯檢討,並對後續及未來的工作做了簡單地規劃;其實在活動前,就陸陸續續覺得這場活動規劃得不是很嚴謹,包含活動介紹的描述(為什麼來參加的家長會抱持與我們初衷不符的期望?很可能就是描述的關係)、細節的顧慮(集合時間、會中時段安排、資料印製的期限、封面製做的替代方案、排版所需的時間安排)、後半部討論的隨意性定位過於曖昧沒有清楚的架構或參考(是不是所有人都要發言?要發什麼樣的言?該怎麼詢問問題?這些都考驗到任何人有沒有能力可以作適當的分享與討論),當然,有的是因為今天的意外狀況而沒大礙甚至沒發生,也有的是經過各自妥協所敷衍過去的;我想嘗試當隻烏鴉(胡自強精神,不提一下渾身不對勁),簡單地檢驗這次活動的完整面貌,以及我所看到與建議的(很多是現在才有的想法,在適當的情況下,若活動前有察覺問題我都會儘量提出)。

先從今天最驚艷的兩件事談起|家長與活動延後開始|,關於後者其實已經有了些反省,不過值得再提一點,未來在集合地點的描述上,可以嘗試用強調或拉長解釋的方式來加深參加人的記憶,今天參加的某三位學生即發生了記錯出口編號的問題,我們能改善的做法其實可以透過掌握兩個重點來達成,「惡搞」跟「相對位置」,前者就是對地點名稱的強調性描述,例如公館捷運站4號出口,就能說是「台灣大學校本部,走路有風的嗜好(4號)出口,其實成績太好的人都不會是正妹,看妹的嗜好不應該發生在公館」,看了這段描述很難不被記住兩個關鍵詞:「台大」、「嗜好」,就算外地學生不知道台大在哪裡,也能透過詢問的方式輕易得知;但是,理想上關鍵字還是直接設定在地點描述本身,「公館」、「捷運站」、「4號出口」,比較好(只是我現在一時沒想到什麼適當的句子來講公館)。而關於「相對位置」,其實就是地點周邊的描述,這個周邊的描述必須是近其所能地侷限範圍,例如今天的集合地點我們不能只說旁邊有台灣大學,而應該侷限到四號出口旁邊的東西,例如,包包店、往捷運站裡沒有廁所的那一側走去,這在參加者記錯位置或不確定時將很有用。

再來,關於今天突然參與的家長所給予的建議,我跟囧幽抱持一樣的看法,一個資訊既然透過網路或學校輔導室都能輕易得知的話,其實不需要來特地參加烏鴉邦的活動,選擇前者會更方便也更省錢。一個升學資訊討論會,我們原本的構想就是分享我們經歷的、高中生多半不知道或學校輔導系統與網路資訊不會講的內容,除此之外,比起瞭解各大學的差異性,我會認為瞭解這個系在學些什麼、未來能做什麼重要得多,殊不知在邪惡教育制度的汙染下,有多少學生真正懂得選這條路要做什麼又要學什麼?在你不知道科系的詳細情況下,為什麼你會做選擇?這不就是隨波逐流式的盲目症狀嗎?在法律的圈子裡,那些宣稱對法律有興趣的高中生,其實「多半」並不瞭解法律界的狀況與該有的學習態度,他們所謂的有興趣,可能更多是指「對當律師有興趣」,甚至是「對錢有興趣」,唸法律真能賺錢?你有實力能確信自己唸得來,或者已經有自己唸過相關的教科書感到津津有味?如果你不知道法律國考環境多險惡艱困,那股向錢看的熱情基礎將蓋在哪裡?憑空想像嗎?瞭解自己的學習目的、瞭解未來求學上的種種與職業後的種種都是這些熱誠的前提,這起碼比哪一所學校有什麼特色來得重要。

重不重要的取決當然對安排分享的東西有影響,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其實我也願意掌握更完整的資料;再者,有任何想知道的事仍然還是可以透過詢問來瞭解,沒分享不意味著沒準備或完全不知道。事實上,當初我跟牧羊討論法律分享大綱時,我列舉了幾乎所有升學會遇到的問題與該知道的資訊,當然也包括了所謂的各校比較(我的描述詞是「各校法律系特色」),事實上這部份是牧羊負責的,也基於時間的關係,加上這實在不那麼重要(挺多,就是南北法律系師資的差異,這點在牧羊的分享確實有提到),我們不需要一一去探討哪間法律系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法律系的「高尚教學目標」都是虛構的,不過就是學院的院長為了應付評鑑做的表面功夫;學習的真實面貌在法律系中每所學校都差不多,該討論的絕對不會是系特色,而應該是各位教授的各種不同特質才對,因為所謂的教學方針,事實上都掌握在每位教授的手上,而不是系或學院可以輕易干涉的。當然,這部份我們會中沒有提到,這裡算是後續的補充。

不過,我想在未來烏鴉邦從事活動目的或內容的描述上應該有改善的空間,其實大俠之前在跟我喇賽的時候,就有幾度誤解而指出「升學資訊分享學校都有做啊,辦這個不就重複了嗎?」以及「來參加的人搞不好對人文社會議題根本沒興趣,你們分享這部份也許會讓他們很意外」,這也許意味著我們的主旨不夠醒目易懂,其實在可能的情況下,我會比較希望主辦人能寫一篇活動的介紹文章當作前言,充份論述辦活動的理由與內容方向。這樣一來今天的狀況可能就不太會發生。這可作為未來活動的參考。

在集合時,我們曾一度擔心是否太少人真正前來,不過後來卻是幾乎都到齊了;這點雖然今天沒有問題,不過我認為未來活動也許還是有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報名了卻沒來),這次的活動具有其特殊性,這點我在第三種知識分子介紹牧羊的文章有提過,所以影響可能還不大,但未來烏鴉邦若仍然以激發更多人從事人文社會思考為目標的話,人不來其實是件嚴重的問題,因為人要來才能有個開始。我們也許該構思,有什麼辦法可以確保人員積極參與,雖然報名時先收錢是個很有效的手段,但這麼做似乎會導致信任問題產生,特別是當我們還不是個知名團隊時,這有礙於報名的意願。我目前想到的是便利性,以及活動本身的趣味或收穫多寡,這些都還可以進一步討論,我只是先拋出來跟各位提醒一下。

接著,我認為一個活動要有記錄還是比較好,也許我們未來可以做安排,這個記錄包含了討論內容與攝影,若採取影音化大概就不用做文字的記錄(基本上錄音也可以),這些記錄的好處是可以讓學員能複習當初活動的內容,當然前提是我們必須把這些記錄弄上網站。

最後,我預告一下,我過幾天會在烏鴉邦寫一篇關於升學的文章,裡面分享的是我對各位當初把重視的東西排列順序的那項問卷調查所作的思考,也許對各位選擇判斷要唸什麼系或學校時能有些幫助。(2008/11/03凌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