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ST
草創期/烏鴉邦人文平台(2007/03~2007/12)
2007/03/31,那時候我應該是大二上學期,人在新竹。我在深藍個人版某個版塊丟了一個邀請文,文裡寫到我跟小幽想組成人文團隊一起辦雜誌,而首先的目標是發展電子報跟部落格,透過創作來累積文章。更早的構想討論已經不可考,這篇文章大概是可以找到的烏鴉邦的第一篇文獻。
起初有這個合作構想應該是來自於人文版的互動,那時被邀請的人通常是人文版討論活躍的人(不過有幾位不是),我忘了當初邀請的基準是什麼,不過那時大家在人文版的砲火都很猛烈,在烏鴉邦成立的前後,人文版的重要討論話題是「人文版的定位」,也就是:「什麼是人文?」被邀請的洛書、小幽、我、白鹿、晨星、翔宇、冬風軒都多少有加入論戰。
這個團隊的活動方式都是透過網路,而深藍個人版就是我們對內對外的活動基地,希望藉由創作來塑造讀者的「人文關懷」、分享自己關心的事,我們對人文的理解很廣,文學、歷史、哲學、教育、政治、經濟、法律、媒體等等,包羅萬象。我們分工寫文章,也對外徵稿,這是這個團隊主要的工作。
烏鴉邦的命名在一個月後,那時提案的名稱有三個:「烏鴉」、「烏鴉邦」、「鴉國」。最早先的提案是小幽的「烏鴉」,引自胡適的詩,而英文版本的「crowtopia」則引自「理想國」,那時小幽還附帶了一個副標題:「在世界的強風中展翅,碎羽間看見真實」,超夢幻的這樣。而另外兩個名稱是白鹿根據小幽的提案轉化出來的。「烏鴉邦」得到六票,「烏鴉」兩票,「鴉國」零票,就誕生了。
文章零零落落地發佈了幾個月,這期間團隊的事務大家參與的並不積極。一直到九月底,小幽辦了一場對外的網路上的討論會,主題是「島國殺人事件:誰才是劊子手」,也就是蘇建和案的討論,報名參加討論的人有七、八個,不過回應了二十篇就沒了,大概是大家都沒梗。
後來一直到了十二月,烏鴉邦幾乎是停擺的,在月底,我提出了新的計畫:「裏想箱(Dream★Box)補完計畫」,由我跟小幽,以及另外兩位原先非烏鴉邦的成員:B福與馬糕,著手經營,而舊的烏鴉邦就保持停滯。
陣痛期/裏想箱人文平台(2007/12~2009/12)
裏想箱計畫是一個轉型計畫,理論上是由烏鴉邦拉出來的一支,但實際上烏鴉邦這時候就等同於「倒了」,而裏想箱的實際經營過程也沒有特別提及烏鴉邦,感覺起來它比較像是新的東西,而不是烏鴉邦的延續。
裏想箱是一個自架的自費論壇,而沒有附屬於其他機構(像是深藍,或者免費的論壇提供者),裏想箱的主軸在「討論」,而非創作,論壇形式可以吸收更多參與者。我們開了很多版塊,教育、時事、法律、政治、哲學、歷史、文學、心理、社會參與等等。前半期發展得都還順利,有約兩百位會員,論戰到處都在發生。
裏想箱的目的跟烏鴉邦人文平台很像,一樣希望培養更多人的人文素養,以及關心社會的心,我嘗試設立了一些機制(自我學習、引導人等等),不過大部分沒有成功或者沒有效果,所以裏想箱基本上就是一個「論壇」,跟其他論壇的發展一樣。
不過畢竟這個論壇只是個學術論壇,人潮跟宣傳能力有限,中後期之後,討論漸漸減緩,光顧的人也越來越少,之後就變成一堆蚊子版。經營了兩年後,裏想箱就在2009年十二月底暫時關閉,什麼時候會再開還沒有打算。
革新期/烏鴉邦人文或社會團隊(2008/09~2009/09)
由小幽重拾「烏鴉邦」這個名稱,在08年九月宣佈成立一個實體組織,希望把人從網路帶出社會,藉由實際面對面的討論,來促發更多人關心社會、參與社會。「重要的不是我們能影響多少人,而是我們能不能促進少數人養成對社會人文長期的關懷。」道破了小幽此時對烏鴉邦的建構思考。
從「烏鴉邦人文團隊工作室」、「烏鴉邦社會人文學社」,一直到「烏鴉邦學生社會學社」,這些名稱的改變多少與我們團隊重整理念有關,不過這期間我們的主旨並沒有偏差太多,改名的目的大致就是揚棄人文避免誤解,以及著眼於學生,讓名稱更接近我們的宗旨。
我們辦了許多實體活動,升學分享討論會、各種議題的討論會、寒暑假營隊、社員大會,以及一些內部的活動籌備會議。這期間認識了新的夥伴,也讓成員之間連繫得更密集,而不像網路組織鬆散的樣子。
2009年八月,我們促成了一場馬公高中學生受校方與教育部不當待遇的抗議行動,這件事讓我們離開了網路與咖啡廳,直接到教育部前面拉布條、拿大聲公嘶吼,也有了與其他團體的第一次合作經驗。
也因為此次行動,讓我們烏鴉邦有新的改變,於八月底,我們在台東舉辦的社員大會,重新擬訂了社團方向,把焦點著眼在「校園民主」,改名為「烏鴉邦中學校園民主促進會」。
近期/烏鴉邦的校園民主(2009/09~現在)
我們在意中學生在校園裡頭所擁有的民主環境,中學的抗爭事件與校方的打壓是所有教育階段最明顯不過的。我們期望把自己的力量運用到學生權益身上,更對校園民主化提出訴求,所以我們建構校園民主理論、撰寫給校園行動者參考的《校園民主行動手冊》、企圖報導校園議題,以及建構「校園民主平台」。
從過去著重於藉由討論會影響他人,烏鴉邦轉變為對校園民主議題從事捍衛與行動的工作。當然討論會、營隊這些活動還是會持續進行,我們也藉由活動設計的構思,來嘗試讓參與者有付出行動的可能性與動機。
過去的討論會只要是社會議題都可以,而著重校園民主以後,討論會就比較以教育類、校園議題類的方向去設計;我們辦過的兩次營隊性質就有非常大的不同,第一次的營隊主題是社會參與,我們談樂生、談野草莓、談媒體、談社子島,而第二次營隊則是談校園行動與實踐,我們讓學員分享自己的校園經驗,談校園民主的概念、學生權利的法律、實做校園民主攻防戰、表演劇場(一種社會運動的訴求方式)、寫行動企劃,是跟前次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烏鴉邦還能幹嘛,就待各位繼續發掘了。
(本文為2010/08/16,「烏鴉邦衝殺小」活動講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