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簡介


宗旨.命名

烏鴉邦這個社團的雛型出現於出現於2006年,而期間經歷數次轉型,於2009年8月,我們重新確立了烏鴉邦的宗旨,我們希望從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基本形式──「校園民主」做起,特別是針對中學校園險惡環境,「烏鴉邦中學校園民主促進會」就此成為了烏鴉邦新的自我定位。

烏鴉,在胡適先生《老鴉》詩作中象徵著堅持批判、積極投入社會的精神;Utopia,中文翻譯成「烏托邦」,語出十六世紀湯馬斯.摩爾的著作《關於最完全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中的虛構國度。廣義的烏托邦可以是理想或實際的,雖然它大多被用以指涉完美而不可達到的世界。我們長期使用「烏鴉邦」這個名詞,借用了胡適先生的意象,並與烏托邦一詞取得雙關,期許的就是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人們關心公共事務的理想社會。即便是將理念放在校園民主的推動上,烏鴉邦一詞也能充分展現出我們的精神。


歷史.沿革

烏鴉邦的發展歷程其實也就是整個社團學習的過程,在這中間各個高中及大學生成員也不斷地成長與改變。烏鴉邦這個詞正式定案是在2007年的4月22日,借用學生論壇的個人討論版塊,希望在網路互動平台上促進社會人文的討論,而後經過一次轉型,另又設立「裏想箱人文平台」將網路平台進行大規模的發展,原烏鴉邦遂暫時擱置。而後於2008年,烏鴉邦學生社會學社由原烏鴉邦改組而來,選擇了裏想箱網路平台觸及不到的實體活動作方向、學生的社會關懷與公共參與為宗旨,希望在新的模式和目標下產生新的成果。

承繼烏鴉邦理念的內涵以及敢於嘗試改變的學習精神,我們在2009年8月10日的行動後的社員大會重新檢視自身,會議中確認了的是一套不同於以往知識啟蒙性質的脈絡,烏鴉邦決定採用更積極的社會行動來與學生共同影響世界。


特色.型態

在過去我們時常宣稱:「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能影響多少人,而是我們能不能促進少數人養成對社會的長期關懷與積極投入」,但在這樣運作與反思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要促使人們長期的關懷並且投入社會,絕非是在充滿人文氛圍的舒適空間中爭論或撰寫一篇篇憤世嫉俗的評論就能達成,而促使他人參與社會自己卻不積極站出來的想法毋寧是種自我滿足,而不嘗試改變社會結構,卻希望藉由影響個案來達到成果,這也是一種見樹不見林的消極作法。

烏鴉邦中學校園民主促進會走的路線正是我們「以實踐為宗、養知識為始」的落實。我們決心正視社會對於培養公共參與精神的壓迫,不但維持原先的社會參與精神,更積極對抗嚴重阻礙參與公共事務的種子成長的戒嚴校園這種毒瘤。除了利用我們原有的議題公開討論會、讀書會、高中生營隊繼續,讓學生、青少年的種子萌芽之外,我們也擬定訴求並從事社會運動、宣傳,甚至扮演學生運動協力者的角色,來推行一個能接納異議與公共參與精神的民主學習環境,讓社會的各種聲音得到發揚。

同時,我們也計劃邀請各個參與者撰寫文章來分享相關知識與經驗,以凝聚全臺學生對於「校園民主」這些議題的關注,並促進思辯,所以我們也成立了「烏鴉邦校園民主網」。我們希望烏鴉邦校園民主網I能塑造成網路最大的輿論平台,也希望這樣的平台能實際影響社會,更重要的是,它若能如願地發揮教育效果,讓更多人關心相關議題、學會理性思考,台灣的教育環境則會更有希望。


未來.期待

烏鴉邦中學校園民主促進會才剛起步,但對我們來說,未來要做的事卻相當清楚。公民素養、民主參與、社會正義、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句已經被我們串聯起來。我們一直認為學生時期的環境將直接影響到未來公民對社會的熱忱,我們的目標很明確,沒有民主的校園環境,絕不可能培養起真正熱情參與公共事務的社會,而其中最壓迫學生思想的就是升學主義嚴重、耗盡學生對社會的熱情的中學校園。

我們期許這麼一個未來,在那裡學生可以自由的說話,議論學校與社會的政策,而他們也有一套能有效影響周遭環境的制度,在這之中所有學生都有參與的空間。在我們期許的社會中,藉由這樣真正民主的校園培養起的是更多投身公共事務的孩子,而這些學生不但會成為民主社會的基石,更能將社會正義落實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