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義務教育與英文教育

Catta

◎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是為了提昇國家整體形象及素質,因應而生的產物。主要的目的是使國民具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思考能力、邏輯推演能力、繼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為未來進入社會做準備(社會化)如熟知法規、道德規範、群體生活倫理等等。

義務教育其實就是「責任教育」,因為義務教育是強制執行的,只要是六到十二歲的學齡兒童,都必須進入當地的國中小學就讀。當學習變成是政府強加的責任時,我們要檢視的是,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學習這些科目?根據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那麼現下義務教育的科目是否真的能夠培養這些能力?又或者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傳統上我們將義務教育的學習科目分為:國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公民、音樂、美術等等。如果我們打破這些「科目」的概念,依照教育基本法的教育目的,重新以學習方向來定位課程的話,可以分成:「語文表達能力」(聽、說、讀、寫)、「邏輯思考能力」(數理邏輯、假設推論)、「社會化」(法律、道德觀)、「歷史文化認同」、「自然、資訊與科技」(電腦網路使用、生活科學)等五個方向,然後將其他課程列為選修,似乎也能夠達到教育的目的。

◎英文教育現況

國民義務教育的部份,根據92年 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國小三年級起,學生就必須學習英文直至九年級(國中三年級)為止。根據其英語學習領域的課程綱要,直至九年級(國中三年級)學生必須 延續國小階段的基礎,至少學會一千二百個字詞,能夠應用於日常生活的聽、說、讀、寫。中等教育如普通高中、高職、技職專校,根據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 綱、高職階段課程綱要總綱以及技職體系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也都將英文列為必修科目,作為義務教育的延伸及進階。直至大學階段,普通大學、科技大學也都至 少有一年的英文為必修,由此可見國內教育對於英文的重視。(在此我們不討論補習班及社區大學等教育機構,因為兩者皆能夠由受教者自由選擇修習的科目。)

曾經聽過有人質疑英文何德何能必須列入義務教育中的必修,而且之後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仍不能擺脫它的糾纏,花了七年、十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在學英文,卻感 覺不到英文究竟有什麼用。為什麼要學英文的理由很多,最主要是因為英文是目前最具有影響力的語文,而且身為華人具有雙語能力(英語+華語)會是極大的優 勢,再者之後學習其他歐洲語文較容易,以及未來就職可能較容易等等。但是為什麼這樣重要的語文在列入義務教育之後,甚至是到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讓人覺得 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學習卻無法學以致用?這樣的現象最主要來自於兩個台灣教育注重的方向:「公平」以及「考試引導教學」。

◎公平與考試引導教學

義務教育既然是責任教育,也就是每個人都必須接受這九年的教育,就算中途因為種種原因輟學或失學,也會有相關機構協助轉入他校繼續學習。因為是義務/責 任教育,最終的目的只是要提高國民基本素質,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而已,那只要求每個人都完成學業,順利畢業就好了,為什麼還需要用分數來評定一個學生在義務 教育中的成就呢?因為數字或等級的評定,是目前認為最能夠「公平」的反映出該學生學習的狀況,進而評定其優劣的方法,但是也僅限於紙筆測驗所呈現的學習狀 況。個人特質、心靈成長等等,是量化之後的數值或等級所無法呈現的。這樣「公平」的評分方式或許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科舉制度,因為要能夠(在某種程度上) 「客觀」的將人劃分成不同等級,從中取最優者/較優者作為朝廷官吏,考 試成為分類的標準、比較優劣的基準。延續至今,數值和等第儼然成為優劣的分水嶺,父母用數值來評價自己的子女,老師用等第來分類學生。這樣的情況下,「客 觀」所無法反映的部分(個人特質、心靈成長等等)被完全忽視、抹滅,造就了學生在義務教育之後成了什麼都會的通才,卻毫無個人特色及創造力的廢才。

延續著科舉制度而來的,就是「考試引導教學」。義務教育的宗旨在於提高國民基本素質並且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如果就目前台灣的狀況來說,義務教育幾乎成了繼續升學的工具。九年義務教育結束之後,繼續就學的話就必須面對基本學力測驗,然後進 入普通高中、綜合高中、高職、專校等等,中等教育結束繼續學習的話,接下來要面對學測、指考、統測,才能進入大學、四技、二專、科技大學等高等教育體系。 在這些升學的過程中不斷的面對大大小小的考試,使得教學方式變成「定期評量+升 學考試導向」,教導的不是獨立思考或分析思辯,而是解題技巧、答題技巧。以英文科為例,因為考試幾乎都以單字和文法為考試重點,教學變得著重默背英文單字 以及文法公式,使得學生在窮於應付死板教學與考試之餘,無法徹底了解如何使用英文,在面對必須創作的部份如英文作文就顯得非常貧弱,無法用該語言組織其思 想,或清楚的呈現給眾人。

◎英文在義務教育中的理想

回到義務教育的本質,英文作為義務教育中作為培養「語文表達能力」(聽、說、讀、寫)的課程是沒有疑慮的,其問題在於目前英文科在義務教育中的教學方式,因為迫於評量方式,以及未來在義務教育之外必須面對的考試,造成整個學習過程被扭曲到幾乎只剩下單字、文法、克漏字、選填,作為使用語言的基本能力如組織文章、說服他人等等,相對的不被重視。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因為未來英文將會是面對全球化趨勢是必要的工具(或許今日已經是如此)。台灣的義務教育需要的是學以致用的教學法,也就是除了單字和文法之外的教學,例如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讓學 生花時間運用英文來創作,培養組織、創作、分享的能力等等。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之餘不需要受到評量、考試、升學的壓力,讓學習成為背不起的責任。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批評、發言與教育精神:升學討論會的檢討

昨天是忙碌的一天,籌劃差不多三個月的升學分享活動終於正式開始,在結束之後試著思索了些東西,有關於升學分享的、這次活動內涵的、有關團隊理念的。在我動筆寫這篇時其他兩位成員已經發表了大部分實然層面的檢討,而灰塵的分享也說出了許多我想嘗試傳達的東西。這一篇就繼前兩位成員的心得,談一些我認為很重要的、烏鴉邦的、教育的、社會關懷的、人文的、思考的精神,而這也是給我自己的一些問題和反省。

在活動後面,Temmy媽媽在離開前給烏鴉邦的寶貴建議中提到「有建議才能有批評」,是指若在沒給出建設性意見的前提下就對別人作批判,那可能是不夠負責任的。我思考了一下這樣的說法,這樣順應直覺的說法裡,似乎帶有某些成分,而這成分是違反所謂「教育」的精神的。反思台灣教育最失敗的一點,我想不是教材、不是考試制度、不是教師素質,真正最嚴重的,是學生不會自主思考、不會積極發言、不會提出問題、不會在任何時候對著討論會中的主持人舉手喊出「我反對(Objection)」。無意冒犯認真的學員或是長輩,但在這段不算長的活動時間中觀察了一下學員的情況,看到所有人裡面最認真做筆記的Temmy(天啊,連我分享前都沒寫半段逐字稿或大綱),以及對教育有所專精的Temmy媽媽,讓我滿直接的感受到,或許我們教育改革中的理念,並沒有傳達到部分教育研究者或是受教育的學生身上。台灣的學生在教學時的習慣是吸收的,最好一字不差的可以把資訊內容重製的,是不需要也不被允許甚至也沒有能力去質疑主持人或是師長教授的「真理」的。這正好呼應到了Temmy媽媽給我們的提醒:「現在我們必須很妥善處理說出的內容,否則會害學員走入錯誤的方向」。然而,這種走在鋼索上的教育不正是「不質疑」、「不批判(這是Temmy媽媽認為該被限制的)」也「不討論」造成的嗎?而這樣的結果是不是最後讓教育生產線產出的就是「不理解」、「不思考」的學生呢?「批判意識」是社會人文關懷中一個相當首要的項目,也是學習時最重要的精神之一,當然也還會是烏鴉邦活動希望繼續努力的目標。

「發言」在英美或歐陸這些被我們認為是教育先進的國家裡,一直是有著絕對地位的教育組成要素。對歐美的學生來說,一個不發言、不提問的學生是會被以為是自閉症或是愚笨的,甚至被瞧不起或排擠,所以學生多會努力的去想問題來問或是發表感言甚至批判,即使那問題或發言不一定切中要點。在這有點病態的學生心理中,卻促成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這一直是東亞地區的形式主義教育中缺乏的。這次的活動名為「討論會」,其實大家都應該可以想像出原本想要的進行方式,那會是輕鬆的、互相質疑補足的、互相教授學習的,這次活動弄的似乎在上課,讓我真的很遺憾。活動結束後我在狀態列上寫了:「帶了一場沒討論的討論會」,其實正是想要表達這樣的心情。

教育應該是為了學習,學習也就是一種教育,而烏鴉邦的活動也是基於相互學習的概念產生。我不相信不會懷疑得到的資訊的學生有真正學到什麼東西,也不認為在「討論」會中不討論卻到最後才發表,甚至是不發表想法的作法符合教育精神。台灣的僵化教育有其問題,而教改進程也一直是想要將教育拉回正軌,不論是改官定的洗腦教材為一綱多本、如科舉般的筆試入學到加入更多判準的多元入學、不強制背九九乘法而用更重視邏輯的建構式數學,目的都在於把教育拉回那本該有的型態(不管是發言、質疑、討論或是獨立思考能力)。雖然現在教育的確沒鼓勵、甚至是某種程度的阻礙學生擁有自我思想,但我們能用這種理由就宣稱不思考、不批判是合理的嗎?既然我們已經知道那有其問題,我們還能不改變自己嗎?這些問題是我給自己的反省,也是我對未來烏鴉邦經營理念的重新思索。或許這篇的內容在長輩看來有些狂妄且無知,但我還是決定將它與各位分享,希望各位說說自己的見解,不論是認同或是不認同我目前的想法。其實想法、觀點是一個不斷轉變的過程,不需要強求自己要講述一套亙久的真理,比起一套不可駁斥的典範,我想現在我們更需要一些直接的、反映出現實的想法。

共勉

烏鴉邦負責人 YuSuKe(小幽)

2008.11.03

08烏鴉邦社會人文升學討論會會後心得

by Catta Chou

這次活動對烏鴉邦的成員來說意義重大,在論壇討論、寫文章貼blogger都比不上這次的經驗:首次舉辦實體活動並且和人群接觸。

烏鴉邦這次的社會人文升學討論會,在策劃活動的階段就曾經出現過種種質疑,「這個團體是幹嘛的?」「這樣的活動學校輔導室都會辦,你們有比較專業嗎?」當時面對這樣的質疑,我們雖然有一一給予回覆,我們寫了烏鴉邦的緣起、目標和未來規劃等等,也對當時產生質疑的人清楚解釋我們這次活動的目的,但好像忘了在crowtopia.blogspot.com告訴大家說:「一個升學資訊討論會,我們原本的構想就是分享我們經歷的、高中生多半不知道或學校輔導系統與網路資訊不會講的內容,除此之外,比起瞭解各大學的差異性,我會認為瞭解這個系在學些什麼、未來能做什麼重要得多。」(引用Dust @ crowtopia 烏鴉幫了誰的忙?──升學討論會檢討) 以致於讓意外參加的家長感到失望(還沒收到回饋單,所以我也不知道各位學員是否也感到失望)。

對於這次的升學討論會,我必須先承認我自己並沒有盡完全的責任。在烏鴉邦的成員中,比較有活動經驗的大概就只有晨星,而晨星原本預定要出席本次活動,與學員分享心理學及社工部分,也因為家中變故而告終。我自認為算是有些許活動經驗的,但因為過去都是擔任協助的角色,覺得主辦人本來就應該具有相當能力及經驗來領導全體成員的,便忘記提醒所有工作人員該注意的前置作業及活動細節等等,以致於活動過程顯得有些粗糙,或許讓各位學員感到不愉快,對此我深深感到抱歉。

再來是針對我個人的分享內容,我原本預計是要凸顯出「唸外語文不是只有教書跟翻譯而已,而是各行各業都可以涉足」、「大學四年唸有系統的學習外語文是超值的選擇」和「唸外語文不能只是閉關在國內自己唸,要出國去看看」三大主軸,只是在言語表達上好像不盡完美,不知道各位學員收到且理解了多少。在簡介外語文學系和比較校系不同之餘,原本想花多一點時間在分享今年的北京外語大學參訪經驗,以及北京生活大不同等等,為此我準備了相當多東西,但礙於當時成員間莫名的嚴肅跟時間的限制,我就沒有多提,現在想起來覺得非常可惜。

其他項目在昨天的會後檢討以及灰塵的烏鴉幫了誰的忙?──升學討論會檢討中都有提及,我就不再贅述。

以下是我個人對於首次舉辦社會人文活動並且和人群接觸的感想。

第一次在自己親友之外與高中生接觸,感覺比初戀還要令人小鹿亂撞。很高興在這次活動中看到沉默又認真的阿崩、長的像鄰家大葛格的菓子燒、勇於表達讓我感動莫名的阿佑、纖瘦又有點沉默的小波、有點壞掉但還是來了的魚野,和雖然想念法律卻所有分享領域都認真做筆記的Temmy。不知道是因為大家初識很生疏,還是主辦人看起來太兇狠,總之活動進行中的沉默讓人好尷尬。___。最後因為時間的限制沒有讓大家盡情的討論+閒聊,實在是好可惜,本來想說問大家要不要續攤,又怕大家住外縣市回家太晚只好作罷。

然後我也太容易大舌頭跟口齒不清了Orz 還要一直被旁邊的老人吐槽。Q___Q

總之希望這次的活動有幫助到所有熱情參與的學員,任何不周的地方敬請指教。

附上幾張照片。其餘的請到相簿去觀賞=w=

認真的魚野跟小孩

好可愛的牧羊

菓子燒阿佑跟小波

烏鴉幫了誰的忙?──升學討論會檢討

作者:DUST

一晚回到家,身心疲憊,來自昨天的睡眠不足,也來自自己活動時沒有把東西講完整,忘東忘西;今天烏鴉邦第一場活動不完美地落幕了,活動後幾位成員留下來吃飯檢討,並對後續及未來的工作做了簡單地規劃;其實在活動前,就陸陸續續覺得這場活動規劃得不是很嚴謹,包含活動介紹的描述(為什麼來參加的家長會抱持與我們初衷不符的期望?很可能就是描述的關係)、細節的顧慮(集合時間、會中時段安排、資料印製的期限、封面製做的替代方案、排版所需的時間安排)、後半部討論的隨意性定位過於曖昧沒有清楚的架構或參考(是不是所有人都要發言?要發什麼樣的言?該怎麼詢問問題?這些都考驗到任何人有沒有能力可以作適當的分享與討論),當然,有的是因為今天的意外狀況而沒大礙甚至沒發生,也有的是經過各自妥協所敷衍過去的;我想嘗試當隻烏鴉(胡自強精神,不提一下渾身不對勁),簡單地檢驗這次活動的完整面貌,以及我所看到與建議的(很多是現在才有的想法,在適當的情況下,若活動前有察覺問題我都會儘量提出)。

先從今天最驚艷的兩件事談起|家長與活動延後開始|,關於後者其實已經有了些反省,不過值得再提一點,未來在集合地點的描述上,可以嘗試用強調或拉長解釋的方式來加深參加人的記憶,今天參加的某三位學生即發生了記錯出口編號的問題,我們能改善的做法其實可以透過掌握兩個重點來達成,「惡搞」跟「相對位置」,前者就是對地點名稱的強調性描述,例如公館捷運站4號出口,就能說是「台灣大學校本部,走路有風的嗜好(4號)出口,其實成績太好的人都不會是正妹,看妹的嗜好不應該發生在公館」,看了這段描述很難不被記住兩個關鍵詞:「台大」、「嗜好」,就算外地學生不知道台大在哪裡,也能透過詢問的方式輕易得知;但是,理想上關鍵字還是直接設定在地點描述本身,「公館」、「捷運站」、「4號出口」,比較好(只是我現在一時沒想到什麼適當的句子來講公館)。而關於「相對位置」,其實就是地點周邊的描述,這個周邊的描述必須是近其所能地侷限範圍,例如今天的集合地點我們不能只說旁邊有台灣大學,而應該侷限到四號出口旁邊的東西,例如,包包店、往捷運站裡沒有廁所的那一側走去,這在參加者記錯位置或不確定時將很有用。

再來,關於今天突然參與的家長所給予的建議,我跟囧幽抱持一樣的看法,一個資訊既然透過網路或學校輔導室都能輕易得知的話,其實不需要來特地參加烏鴉邦的活動,選擇前者會更方便也更省錢。一個升學資訊討論會,我們原本的構想就是分享我們經歷的、高中生多半不知道或學校輔導系統與網路資訊不會講的內容,除此之外,比起瞭解各大學的差異性,我會認為瞭解這個系在學些什麼、未來能做什麼重要得多,殊不知在邪惡教育制度的汙染下,有多少學生真正懂得選這條路要做什麼又要學什麼?在你不知道科系的詳細情況下,為什麼你會做選擇?這不就是隨波逐流式的盲目症狀嗎?在法律的圈子裡,那些宣稱對法律有興趣的高中生,其實「多半」並不瞭解法律界的狀況與該有的學習態度,他們所謂的有興趣,可能更多是指「對當律師有興趣」,甚至是「對錢有興趣」,唸法律真能賺錢?你有實力能確信自己唸得來,或者已經有自己唸過相關的教科書感到津津有味?如果你不知道法律國考環境多險惡艱困,那股向錢看的熱情基礎將蓋在哪裡?憑空想像嗎?瞭解自己的學習目的、瞭解未來求學上的種種與職業後的種種都是這些熱誠的前提,這起碼比哪一所學校有什麼特色來得重要。

重不重要的取決當然對安排分享的東西有影響,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其實我也願意掌握更完整的資料;再者,有任何想知道的事仍然還是可以透過詢問來瞭解,沒分享不意味著沒準備或完全不知道。事實上,當初我跟牧羊討論法律分享大綱時,我列舉了幾乎所有升學會遇到的問題與該知道的資訊,當然也包括了所謂的各校比較(我的描述詞是「各校法律系特色」),事實上這部份是牧羊負責的,也基於時間的關係,加上這實在不那麼重要(挺多,就是南北法律系師資的差異,這點在牧羊的分享確實有提到),我們不需要一一去探討哪間法律系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法律系的「高尚教學目標」都是虛構的,不過就是學院的院長為了應付評鑑做的表面功夫;學習的真實面貌在法律系中每所學校都差不多,該討論的絕對不會是系特色,而應該是各位教授的各種不同特質才對,因為所謂的教學方針,事實上都掌握在每位教授的手上,而不是系或學院可以輕易干涉的。當然,這部份我們會中沒有提到,這裡算是後續的補充。

不過,我想在未來烏鴉邦從事活動目的或內容的描述上應該有改善的空間,其實大俠之前在跟我喇賽的時候,就有幾度誤解而指出「升學資訊分享學校都有做啊,辦這個不就重複了嗎?」以及「來參加的人搞不好對人文社會議題根本沒興趣,你們分享這部份也許會讓他們很意外」,這也許意味著我們的主旨不夠醒目易懂,其實在可能的情況下,我會比較希望主辦人能寫一篇活動的介紹文章當作前言,充份論述辦活動的理由與內容方向。這樣一來今天的狀況可能就不太會發生。這可作為未來活動的參考。

在集合時,我們曾一度擔心是否太少人真正前來,不過後來卻是幾乎都到齊了;這點雖然今天沒有問題,不過我認為未來活動也許還是有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報名了卻沒來),這次的活動具有其特殊性,這點我在第三種知識分子介紹牧羊的文章有提過,所以影響可能還不大,但未來烏鴉邦若仍然以激發更多人從事人文社會思考為目標的話,人不來其實是件嚴重的問題,因為人要來才能有個開始。我們也許該構思,有什麼辦法可以確保人員積極參與,雖然報名時先收錢是個很有效的手段,但這麼做似乎會導致信任問題產生,特別是當我們還不是個知名團隊時,這有礙於報名的意願。我目前想到的是便利性,以及活動本身的趣味或收穫多寡,這些都還可以進一步討論,我只是先拋出來跟各位提醒一下。

接著,我認為一個活動要有記錄還是比較好,也許我們未來可以做安排,這個記錄包含了討論內容與攝影,若採取影音化大概就不用做文字的記錄(基本上錄音也可以),這些記錄的好處是可以讓學員能複習當初活動的內容,當然前提是我們必須把這些記錄弄上網站。

最後,我預告一下,我過幾天會在烏鴉邦寫一篇關於升學的文章,裡面分享的是我對各位當初把重視的東西排列順序的那項問卷調查所作的思考,也許對各位選擇判斷要唸什麼系或學校時能有些幫助。(2008/11/03凌晨)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烏鴉邦第二次聚會討論紀錄

日期:10/5(日)
時間:下午兩點
地點:公館 人性空間
成員:灰塵、小幽
內容:升學討論會整理、讀書討論會籌畫、未來活動及路線方向規畫
備註:照片參照(http://crowtopia.blogspot.com/2008/10/blog-post.html

--------------------------------------------------------------------------------.......

升學人文討論會部分

人數不超過15人,分成前半的升學資訊分享討論及後半的議題閒談。升學部分活動前採個案式了解,活動中不分組共同討論,先自我介紹,接著進入共通的問題(由活動前的了解整理出),然後是各系領域輪流分享(分享+互動),這部分結束後約一個半小時,休息10分鐘。回座後統整前面的討論,接著進到議題,以輕鬆聊天的方式互動,不需準備太多。

當前迫切要做的是宣傳,灰塵負責各個size的宣傳圖(供論壇、部落格、簽名檔等使用),我負責整理部落格上的詳細資訊,預計今晚要生出來。

讀書會部分

第一次先從教育議題開始嘗試,進行一連串的讀書會。說是讀書會其實不只是讀「書」,可能可以有閱讀一個網站、欣賞一部影片等等。目前可能的場次有晨星的一場,灰塵的教改議題和中學學生會想像,我跟咖塔的高等教育公共化或商品化、學運到異議性的分享,小包的體罰、校規、教官。讀書會是一人負責一場的,需要的討論跟籌備就沒這麼多,每場間大概可以至少隔個兩三週吧,這樣的話小包負責的那場應該可以正好拉到學測之後。

辯論觀察

灰塵提出的活動,我覺得滿有意思。原本灰塵的構想是我們實際去試著打辯論,但比較容易在短時間內做到的可能是觀察一場辯論後,對他們進行分析,去想像我們要如何來打這場辯論。思索完後可能再回到非辯論的面向,看一些資料,想想對那個議題來說,實際上怎麼樣才是合理的政策或信念。由於受制辯論盃賽,比較可行的應該是去看寒假的台大菁英盃,總之還要等滿長一段時間。

寒假社會人文營隊

時間來講大概是三天兩夜,地點先選在我跟咖塔熟悉的烏來,可以舉辦的活動包括兩部影片欣賞及片後討論,較適合在晚上;兩個主題參訪,包括走訪老街和烏來纜車,由參訪帶入議題,討論文化、觀光的平衡與bot政策的成果等等,較適合辦在早上;兩天的分享討論第一天全體共同討論,主要設定是先由烏鴉邦成員分享經驗開頭,再帶到議題部分引導大家發言,第二天分小組討論,讓成員分享經驗,小組長必須把他的經驗帶到議題層次去討論。細部的規畫現在也可以慢慢開始了。

未來路線

目前烏鴉邦的成員是基於情感基礎建立的團體,初步來說我們也暫時覺得這是滿好的型態。對於需要較多人力的活動,可以採用專案性質的方式請人幫忙,比如說邀請有能力的朋友協助寒假的營隊,這種成員是臨時的,而如果有機會彼此熟悉,專案性質的成員也可能成為情感導向的常駐成員。

在活動的部分,烏鴉邦還處於想到什麼做什麼的層次,並沒有定期定量的舉辦活動,未來幾個活動上軌道後,希望能夠把某些活動設定為定期舉辦。

就平台來說,烏鴉邦目前依靠一個部落格和一個成員討論事務的私版,由於現在並不希望辦太大型的活動,未來在宣傳的媒介上可能仍先以不收集太多成員為基礎,在部落格間、論壇間打廣告。

開辦活動後,會有一些參與活動學員的資訊,如email。未來在這方面將陸續寄送我們的活動訊息、外部資訊(如法庭觀察),並且邀請他們加入如裏想箱之類的web平台。

由於活動的收費可能會有餘款,目前暫且估計會有個帳目來處理這些,等到也許未來的哪一天可以開設專戶時再轉移過去。

烏鴉邦第二次聚會照片集

1. 灰塵羞,一直想拍人卻一直不想被拍


2. 很大杯的飲料,我點的是冰桔茶,最後還是喝不完


3. 灰塵兩點半才吃午餐,據說是牛肉鍋


4. 臉盆裡的是旁邊另一個聚會的正妹拿來送我們喝的冬瓜茶


5. 拍了一下店內的樣子


6. 沉思者灰塵


7. 朦朧的躲開


8. 不知不覺就晚了


9. 準備付錢閃人


10.賣人文空間必備的有的沒的文宣


11.這些東西都放在門口


12.營業時間


13.店的外觀


嘛,跟灰塵約在公館站四號出口,整個非常好認。依舊是個沉默的孩子,今天整理了滿多的東西,我再慢慢的整理上來。

話說這次還終於記得要拍些照片了。=w=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烏鴉邦第一次聚會簡略紀錄

09/21/08 烏鴉邦第一次聚會。
與會人員:小幽、晨星、小包、咖塔

blogger更新:烏鴉邦是什麼?(烏鴉邦理念概述)→小幽

烏鴉邦升學資訊分享討論會可能時間:10/2510/26、11/1、11/2、11/8、11/9、11/15、11/16
本次升學資訊分享活動目的:分享大學想像、升學方法,增加未來參與社會人文討論的成員
問卷新增:平時關心的議題、關心議題的管道

讀書會可能主題:環境、法律&犯罪(蘇建和案)、弱勢(新移民、樂生)、妓權教育(森林小學、制度、教師、學生)、勞工權益
希望能做的關於教育的主題:學生自主學習(體制壓力、文化壓力、情境壓力)

*沒有書亦可以進行經驗分享以及討論。

(紀錄 by咖塔)

 

附上成員與會心得:

http://cattachou.blogspot.com/2008/09/book.html (咖塔)

http://lethetr.blogspot.com/2008/09/0921-0922.html (小包)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讀書會籌畫

昨天和晨星在msn上聊到了未來對讀書會規畫的可能,想從現在開始請大家分享一些想法。要舉辦一場、或一系列的讀書會,首先要決定的是主題,比如性別議題、環境議題、社會底層議題、基礎社會學......等等。不妨請大家說說自己目前最感興趣的議題,我們再接著往下規劃。

現在關於「犯罪與法律」議題的部分一共有三本書:

罪與罰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1407

無彩青春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66045

路西法效應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6670

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烏鴉邦改組說明

發起人:YuSuKe

緣起:烏鴉邦團隊從過去的投稿討論而後轉型成為論壇經營,並使用新名稱「裏想箱」。做為原烏鴉邦發起人之一的我在退出裏想箱營運之後,仍對一些社會人文活動的規畫有些興趣,藉此機會,希望在此將烏鴉邦進行改組,並設立新的目標與模式。

目標:以社會人文性質之聚會、營隊、讀書會為主體,網路資源為輔助,用烏鴉邦為有心社會人文者尋求發展與交流的機會,也期許能讓這顆社會人文的種子在新一代的青少年心中萌芽。

成員:由過去烏鴉邦成員依自己的意願選擇是否仍作為烏鴉邦的一員,在人事重整後預期僅留下有意願高度參與的成員,使烏鴉邦成為小而緊密的團體。

近程規畫:目前正籌畫於隔年(2009)寒假期間舉辦一小型營隊或聚會,做為第一次的嘗試。

中程規畫:能夠達到定期的舉辦聚會、營隊、讀書會,能夠擁有一定人數的固定參與者。

遠程規劃:進行社團法人的立案,成為正式的社會團體,設立專戶進行永續營運。

 

目前我們的正式成員有 極地狐、晨星、小包、DUST、Catta、YuSuKe 共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