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寫在前面--第一屆烏鴉邦社會人文營

本次活動連結:http://crowtopia.blogspot.com/2008/12/2009.html
(請儘快報名 ="=)

--------------------------------------------------------------------------------------

我們將第一次辦的社會人文營的主題定位在「學生與社會參與」,或許是(我講的很不肯定?)有著一套理念的脈絡。

烏鴉邦社會人文學社在過去的自述中,一直把活動的軸線定位在「社會」與「人文」兩者,基於這樣的設定,我們推展了一連串的活動,從社會人文領域的升學討論、教育主題的討論會乃至這次的營隊,都是以促進社會關懷與人文素養為前提。但為什麼在我們宣稱的「社會人文營」的關鍵主題只寫著「社會」兩個字,卻沒有看到「人文」呢?

在2009年1月17日團隊內的會議中,我們終於對這樣的問題進行思考:我們是不是下意識的避免了什麼?或是選擇了一些更核心的東西。

在學院的分類裡,社會與人文是截然不同的領域。社會科學包含著社會、經濟、法律、管理......等不同的我們想得到的項目,而人文學科則一般指文、史、哲、藝術、設計......等較不能用科學去進行的創造性領域。普遍認知上,社會關懷、社會參與或關心社會,人們可能想到愛看社論爭辯時事的人、從事志工活動的人濟弱扶傾的人(即使我們認為的社會參與並非只是如此,甚至全然不是如此),而人文素養好像是一種氣質,這種氣質是文學家、哲學家、藝術家、知識分子身上會具有的,我們不太會想像一個工人具有高度人文素養。

重新反省我們希望進行的(...暫且保密,請拭目以待)、過去進行的(如討論會),以及正在進行的(就是你現在參加的活動),我們其實可以很明確的定位出來,那些都脫離不了社會參與的範疇,或許在活動當中對加深思考程度的效果是與提昇人文素養有些關係,但是否那只不過是進行社會參與的一個好用而必備的前置能力而已。如果「人文」的意義只算是一種氣質,我想他不會是我們所努力的方向,必須先將我們追尋的東西給定位清楚,這樣的理念才有推動的價值。

如果「人文」不是我們想要的,那可能比較關鍵的「社會」又是些什麼?在這次的營隊中,我們將對「社會」會做出更多的嘗試與想像,說不定我們能夠發掘出一個你我共同追尋的目標。(或許下一屆的營隊就不叫社會人文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