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探討校園服儀規定的實質意義

阿崩

多數的學校都對學生的服儀穿著有所規定,可以想像的是,服儀規定並不會只是為了「維護傳統」這種似是而非的理由而存在的,除了制服本身所帶有的符號效果之外,這樣的規定實際上也是為了某些目的而存在的。

首先,讓我們從「集體穿制服」可能具有的符號意義來談起吧。制服本身具有「規範」的意味,而要求所有人都這麼做則是「以此規範你們全體」。此外,亦有將受規範者予以無差異化的意涵。

這樣的符號意義,在時下尊重個人主體性的價值多元的潮流來看,實在不能算是太友善,對學生的自我認同與獨立思考能力是可能產生一定程度的壓抑的。然而,在這邊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對已經扭曲的升學考試制度卻是有所助益。

接著來談它實際上可以直接看到的功能,其一對校園安全的維護,多了一套制服,可以辨視該生是否為自己學校的學生。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不過要求「所有學生購買制服並強制穿上」這個成本似乎和「有心人士必須一件制服才能混得進校內」的成本之間的損益比倒是挺耐人尋味的。

其二是服儀穿著的教學,這確實是未來非常有可能用得上的能力,學生們如果沒有習得這樣的技能的話在未來會居於劣勢的!只是有必要到每天都練習的地步嗎?

其三是對學校的認同感,在制服代表學校形象的大前提下,學生對制服的認同相當於對自己學校甚至是同學間互相的認同感。我認定有自己群體的代表物的確是有助於對群體的認同的,但是當那樣代表物並非群體自發決定,而是由群體之外的第三者所交付的情況下,能不能帶出認同感來就不一定能斷言了。此外,學校要求學生對本校的認同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樣有助於教學。

其四是消弭學生對彼此間貧富差距的觀感,並解決經濟狀況不佳的學生對衣服的煩惱。在很多人包括我的眼中,這是最重要的一項功能,幾乎可以算是對制服的存在唯一的背書。然而還是有反對一說,認為提早面對這樣的事實也算是教育的一環。

服儀規定除了本身即代表某種強勢並具有優越感的價值觀之外,亦有著足以為它本身背書的重要功能存在,儘管它所帶來的弊病不能算少,但其存廢的確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時下的趨勢是傾向於以實驗的方式慢慢解禁,這也未嘗不是個好辦法,究竟在從它所帶來的弊病中解放之後,相應而失去那些原有的功能會造成怎樣的影響,這得端看有膽識去嘗試的那些學校的結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